English
广州市设计院中标广州粤剧院项目勘察设计

发布时间:2016-01-11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

——周恩来

在广州粤剧院项目勘察设计投标中,广州市设计院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在众多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项目选址位于珠江新城东区,东临马场路,西邻红线女艺术中心,南靠海安路,北接黄埔大道。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道路交通网络完善便利。

项目结合红线女艺术中心进行一体化设计,配备具有表演、排练、展示等综合性的戏曲剧院、粤剧培训传承和艺术交流中心。通过对粤剧的表演、培训和展览,打造粤剧艺术传承创新和振兴粤剧的基地。项目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实现观演/展览交流资源配置共享。方案设计充分吸纳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建筑风格、外观元素、建筑符号,风格保持一致,形态融为一体。

项目占地面积10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775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200座大剧场、500座小剧场、粤剧电影院、专业工作用房、排练用房、培训用房、展览用房、附属服务用房、配套地下停车库等。

方案设计以“凤冠霞帔 游龙戏凤”作为设计主题,以粤剧表演中正印花旦所佩戴的精美头冠服饰作为设计构思来源。方案设计从凤冠的形态中寻求灵感,将凤冠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抽象提取出来,应用到方案形体及立面设计中去,塑造出建筑精美而庄重、通透而饱满的空间感;方案设计通过剧场主楼与配套副楼刚柔并济的形体交织来展现传统粤剧表演中龙凤跃动的盛大场景,色彩显雍容华贵之美。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花叶之中。

水袖功是中国戏曲的特技之一。 水袖靠着众多基本功的相互搭靠,可以组合出表现丰富情感的多种手法,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流苏是一种精美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戏曲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方案设计将“水袖流苏”的概念融入场地景观及立面设计,把一袭霓裳羽衣舞动的姿态幻化成凝固的音乐。建筑立面上整体如水袖般轻盈柔美的曲线与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动感造型一脉相承,流畅的景观肌理既创造出畅通的场地步行流线,便捷地把人流导入建筑各向主入口。暗喻流苏的立面遮阳构件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层次及光影效果,同时也起到建筑遮阳的节能作用,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

粤剧是中国具有悠久性、广泛性、时代性、创造性和国际性的地区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流行地区及海外华侨聚居之地,是最能体现广府文化的文艺品种之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之美称。红豆生南国,同时,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粤剧红派艺术,毕生致力于振兴粤剧,为岭南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方案设计在剧场东、南两侧主入口门厅处及主楼屋面室外生态粤剧茶馆戏台处采用了红色的主色调,以此向红线女及红豆粤剧团在现代粤剧发展进程中创下的艺术成就致敬。

方案设计着眼于基地总体关系,充分理解场地及项目本身特性,尊重原有建筑并形成对话。为了表达对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尊重,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一个面向大众的城市舞台,让粤剧文化在新的艺术殿堂中传承发扬。剧场主楼在西南侧进行切圆角退让,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共同围合成粤剧广场,其拱形入口门厅,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共同形成统一的语言形式,连成一副完整的文脉画卷。立面表皮肌理利用垂直幕墙龙骨进行了有韵律的序列划分,隐喻粤剧戏曲的婉转优美,暗合了红线女艺术中心从戏曲韵律出发的形体设计构成。剧场主楼在首层南侧布置了东西贯通的入口大厅,以连贯流畅的空间自东向西将设置于东侧的剧场主入口与西侧的粤剧广场联通一体,设置粤剧文化展廊,形成空间丰富、独具文化特色的“粤剧街”。

项目用地面积狭小,方案设计充分利用剧场主楼的大面积开敞屋面打造室外生态粤剧茶馆,结合种植屋面绿色节能技术设置室外观演平台,丰富剧场第五立面的空间形态,也为爱好粤剧的票友提供日常聚集唱戏练曲的好去处。

广州粤剧院项目勘察设计的动工建设,始终强调规划引领,为配合加快广州市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我市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项目将与毗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一道承担起传承和振兴粤剧文化艺术的重任,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粤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硕果。

留言板